“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荒,我们缺席了什么?

 

  打工茶座

  元宵节刚过,陆陆续续的务工潮开始奔赴各地,在媒体纷纷报道“民工荒”时,一些劳务需求地正积极开展“春风行动”以解决企业用人之急。分析这次不平常的就业现象,各方提及最多的词语无非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仔细探究这一现象,摈弃或好或坏的评价,反思其背后的原因,不难看出,这是社会价值引导机制弱化的结果,是劳动创造财富价值观和劳动分配财富价值观社会引导的缺席。
 

  细分我国农民工大军,大致是两类,一类是50后、60后、70后,一类是80后、90后。随着我国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第一类农民工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工业化有关要求的影响,他们逐渐淡化了一线生产员的角色,而80后、90后开始成为农村外出务工的主力军。80后、90后这群人,其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不同于上一代人,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接触生活的复杂程度和生活方式的丰富程度等等,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此也产生了他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取舍和生活的多重性选择。
 

  老一代的农民工,因为受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当时择业机会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有限的视野和选择空间里,他们践行了踏实的就业心理,在相关劳务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勤恳而默默地承载了那个时期艰苦的生产线就业。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直接表现在他们接触社会的方式变得更为方便,所获得的信息更为博大。在感官好奇心的驱使下,电视和网络的庸俗信息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视野。他们生活在偶像剧、造星和网游的时代,受“公主”、“王子”、“豪门”等题材偶像剧和“捧星”、“造星”、“推星”等娱乐节目的感官幻想刺激,同时又搅合在以“发帖”、“游戏”、“网聊”等内容的虚拟网络中,不时将自身与虚幻的期待比照。在这样的期待面前,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远远高于父辈们,对环境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对生活的判断也脱离了朴实的根基,产生了过于富有的幻想,期冀于不经太多劳累的付出,便可得到快速获取。由此而产生了靠“嫁”、“傍”而富的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消极生活态度,或是“仇富”、“不劳而获”的不良心理。
 

  而当前电视和网络文化关于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获得财富和劳动分配财富价值观念引导的弱化和缺席,又恶化了价值引导的社会环境,扩大了幻想的泡沫。在社会尚未建立起一个价值文化心理纠错机制的环境下,父辈们,又难以用一种较为妥当和有效的方式去寓教和引领新生代树立良好的劳动财富价值观。同时在各种压力提前袭来,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超期的侵蚀了他们的期待,再无法企及的憧憬中,这群人开始选择现实的享有。“与其不能预期未来,何不过好现在”成了他们生活选择的理由。在此情形下,生活态度的任意性和心理躁动的自由性掺入到他们的行为中。因此出现了“择业观望”、“频择频换”、“人在就业心不在”的现象。
 

  劳动创造财富,是社会发展不变的准则。尊重劳动,尊重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现实生活的客观要求。但是一个群体如果对劳动创造财富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一个民族对劳动财富价值观的引导缺席一个良好的传播机制,劳动将无法更好的创造财富,劳动会丢失在幻想的期待中。在有人评价这次“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荒,是一次劳动价值观与财富价值观博弈的择业过程,是一次由劳力换财富向能动力换财富的价值观转变的言语时。真诚地期盼新生代农民工的这次博弈和转变是他们自己变为富有的希望,也是民族更为富强的希望。期盼他们站在自身的实际基础上,在社会健康的价值环境中,稳步踏实地选择并前行。


  其他清远资讯有:90%农民工返岗,用工缺口仍达2.8万  把农民工培养成合格技能型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