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了两个人 温暖一座城


   救治团队不分昼夜的守护最终换来了病人的康复。


   离别前,医疗团队与彭女士合影。


   3月13日,钟南山院士及专家组为彭女士远程会诊。


   医护人员悉心救治危重患者。

2020年2月1日,由全市多家医院ICU医护骨干组成的20人重症小组进驻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二院),负责我市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工作。从2月1日至今,60多天的时间里,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先后成功救治了两例危重型患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白衣战士的奉献精神,也展示了中山的重症救治水平。

钟南山院士曾说,“他们靠绣花般的功夫,总算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3月25日,市委书记赖泽华在慰问二院医护人员的现场,深情地称呼他们为“中山人民的心肝宝贝”,是中山人民的功臣!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离开二院,有些人还在坚守,对他们来说,这段夜以继日救治危重病人的经历,此生最难忘。

▼“对我来说那是最漫长的一个夜晚”

“我们给危重产妇病人彭女士上了21天ECMO。虽然外面把我们的拿手活ECMO叫‘救命神器’,但我们更愿意理性地称其为‘续命神器’。”现在已经离开二院的市人民医院ECMO团队队员程周,2月2日第一次到二院参与会诊,后来经历了整个救治过程,“无论对医护还是病人都是煎熬。”彭女士治疗过程经历了各种严重并发症,每一次都可能夺走她的性命,每一次团队都拼尽全力最终成功救活了她。

“那些天里,脑子里只有这个病人,绞尽脑汁,就想早点治好她。”程周说,可是每天病人出现各种困难状况,最沮丧的是2月19日凌晨,彭女士心跳骤停了40秒,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召集了市人民医院ECMO团队、胸外科、呼吸内科、耳鼻喉科等5个科室以及手术室20多名医生到场,轮流穿上防护服进入不足十平方米的隔离病房参与抢救。

程周是2月18日中午第一次进入彭女士的重症隔离病房,当时有两个医生进去做气管穿刺,建立气道,穿刺完病人就开始出血了。从下午三点第一次止完血到晚上六点多,病人出血根本止不住。程周和一位同事在晚上七点时第二次进去缝合、止血,直到十点才出来。因为担心病人,当天晚上他和同事就睡在医院的值班房里。

“但是哪里睡得着呢?”程周说,深夜两点多,他和同事李斌跑到病房,当李斌还在准备纤支镜时,病人突然血压一下掉到50多,心率170,接着就出现心跳骤停,情况非常紧急,医护人员紧急按压、用药、抢救,李斌快速用纤支镜进去,把一个很大的血块推到一侧支气管肺里边,把气道打开,病人不缺氧了,心率慢慢降下来,然后心跳、血压也恢复正常。

“低血压,严重低氧,心跳也停过,大家都非常沮丧,觉得病人可能救不过来了。”程周说,大概凌晨四点半,他第三次穿上防护服进去,和同事决定给病人外科止血。每穿一次防护服都大汗淋漓,他感觉都要虚脱了,但是为了病人顾不上这么多。

七点半,给病人做完艰难的经口气管插管之后,又止血、吸血块,一切弄完都快11点了,病人的情况终于稍微稳定。走出病房的程周抬头看着外面的阳光感叹,“这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漫长的一个夜晚。”

没日没夜救护,彭女士终于好转,2月27日顺利撤掉ECMO,3月31日健康出院。程周说,这期间的艰难、困惑,其中的痛苦、煎熬,所有人都吃不下睡不香。看到病人大便时会痴狂般欢呼,撤下ECMO那一刻几个大男人抱在一起相拥流泪,这些情景,谁能想象?

▼“离开照顾一个月的病人时我流下眼泪”

今年36岁的秦文孝是市人民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男护士,2月2日去支援二院,3月2日接到上级通知任务期满,可以先撤离。离开时,彭女士刚撤离ECMO几天,处于病情攻坚阶段。秦文孝流下了热泪,因为他本想看着自己精心护理了一个月的病人最终康复。

刚到二院时,一穿上密不透风的三级防护服,秦文孝整个身体就冒汗。刚开始进入重症隔离病房时,秦文孝有些紧张,但他很快进入状态,换管、补液、测体温,记录生命体征,隔离衣下的衣服湿了,手及脚泡在汗水里。

“每天,看到病人情况好转,我们就高兴,病人情况变差,我们就着急。”秦文孝说,有一天患者生命体征暂时平稳,那一天护理也很顺利,下班时,看到门口有爱心人士送来的水果,那一刻他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了。

有时值夜班时,天气较冷,防护服里面湿透的衣服发凉,身体都在发抖。秦文孝就起身走一走,让身体热起来,再把隔离间的卫生搞一次,再次核对各项治疗、记录,紧紧盯住监护仪看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忙完从病房出来时已经凌晨五点了。他说,通常零点到四点,八点到十二点,这个班比较累,太困,但他总是想办法忍着。

秦文孝说,刚去前两周是比较煎熬的,工作时间长、密度大、休息短,皮肤长时间泡在汗水里,全身多处起了干痒难耐的皮疹。特别是在上ECMO前后一两个小时,他和搭档王野经历了紧张的一段时间,本来身体泡在汗水里已经四个小时了,想着下班就解脱了,但是患者的病情突然变得极其危重,血氧下降到80%左右,血压也随之往下降。他马上撤下血透机,留出空间上ECMO,上完ECMO,再冲管继续血透,一轮下来两个多小时,N95口罩湿透,里面也积满了汗水,没办法,屏住呼吸把口罩拉起,让汗水流出来,再戴上失效的N95口罩,因为当时根本没办法换。

另一个老年新冠重症患者,上ECMO前血氧也是80%左右,秦文孝和同事就采用俯卧位通气法这种很危险的护理操作。“遇到危急情况,换管时一片忙乱,血透管里的血溅得我们满身都是,那时的三级防护服已经用完,穿的只是轻度防水的防护服。”秦文孝说,含有新冠病毒的血和空气可能会进到他们的内层衣服和肺里,说不担心是不可能的。

“疫情当前,我愿像萤火虫一样,用微弱的尾光,给黑暗的夜空带点光亮。我相信,千万只萤火虫用千万点尾光,定能赶走黑暗,照亮夜空!”秦文孝在他的工作日志中这样写着。

▼“我被紧急召集参加抢救病人”

从2月19日到现在,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一线成员、市人民医院ICU呼吸治疗师李斌一直坚守在二院,他主要负责危重患者的呼吸机管理、气管镜检查等。

2月19日深夜,因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病情需要,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李建伟给李斌打来电话,“我们想抽调你加入中山市新冠危重症救治团队,你愿不愿意?”“没问题。”李斌的回答简单干脆,因为他早已准备好了。作为一名呼吸治疗师,18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参与过非典、甲流和禽流感的所有救治。

李斌当晚就赶到二院新冠肺炎重症病区。“当时患者的情况非常严重,整个肺部成了‘大白肺’,就像一个被灌满胶水的气球,有的部分甚至粘连在一起,无论呼吸机怎么努力,都只能送入很少部分的气体,甚至不能维持最基础的氧气供应。”

李斌的工作就是用气管镜进入肺里面,把这些痰液一点点清理干净,让肺恢复弹性。病人很虚弱,耐受不了长时间的操作,李斌只能守在病人的床旁,病人状态好一点,他就赶紧吸一次,一有变化就赶紧拿出气管镜,反复多次,一次吸一点,有时候甚至一天需做5、6次,然后让肺慢慢地、一点点地恢复功能。

蹲在病人床头不到20cm的空隙间,李斌反复在病人与显示屏幕间扭曲着身体,眼睛几乎快贴近病人的嘴巴。很多同事都说李斌干的活最累最危险。的确,很多次病人的飞沫都喷射在李斌的防护面屏上。每当这时,李斌感到更多的却是喜悦,“病人的痰液能够喷在我面屏上,说明咳嗽能力有改善。”

当时钟指向中午12点半,新一班的护士已经完成了交班,进入病房参与抢救的同事都基本离去,李斌再一次检查病人的情况,填塞位置没有渗血,气道内没有血性分泌物,呼吸机送气功能正常,潮气量恢复到180ml左右,抬头看看监护仪,生命体征稳定,他终于可以放心离开病房了。

走过内走廊,在第一缓冲间脱去防护服,消毒,进入第二缓冲间脱去口罩、帽子和鞋套,手消毒,进入淋浴间,洗澡,换衣服,再重新戴上口罩。走出病区,已到了中午1点,走出病区,李斌长吁了一口气。

患者一点点恢复,李斌又和团队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她还十分虚弱,用尽全身的力气,只能将头抬离枕头不到3cm,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钟;想将一个蜷曲的手指伸直,努力半天都不能实现;李斌和团队就从这一个手指开始,从帮她活动,到协助她活动、陪着她活动,看着她躺着,扶着她坐起,抱着她站立,然后到恢复基本的活动,直到病人能小跑着过来跟他打招呼。

▼“最美的爱情是我们并肩战斗”

“你这辈子有没有为人拼过命?”“我有!”作为守护中山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20个医护中最年轻的一员,生于1991年的梁振鹏提起这段抗疫经历,无限感慨。

第一次彻夜守在气温10度以下的重症隔离病房内通道,冻得全身发抖却一刻不敢放松;第一次连续一个多月住在定点隔离酒店;第一次和妻子在同一医院不同的岗位上匆忙度过最难忘的情人节……

梁振鹏是市博爱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师,2月11日早上接到支援疫情一线的通知,巧合的是自己的妻子钟慧文就在定点医院二院工作。能跟妻子一起并肩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感到很高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抗击疫情成为了这对新婚夫妻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事情。

梁振鹏和钟慧文同岁,在广东医学院学习期间相识、相知、相恋,2015年大学毕业后梁振鹏到市博爱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钟慧文来到二院超声科上班。这次疫情,让两人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相聚。“虽然我们现在在一家医院工作,但很少见面。”4月2日,正值白天轮休的梁振鹏告诉记者,他已连续在一线奋战了一个多月,妻子则更久,“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必须挺身而出,最美的爱情是我们并肩战斗。”

身为一个精力旺盛的90后,梁振鹏的优势在支援初期就显露无遗。“疫情刚开始时医生非常辛苦,那时已经连轴转了10多天,我过去就主动申请多值班。”梁振鹏说,他主要负责守护72岁的重症老人,刚开始一个排班要连续值守24小时,一刻不敢松懈。“见证了老人病情从轻到重到更重再到现在逐渐好转的全过程,有一种为他人生命拼命的成就感。”

期间经历了无数个难忘、惊险的瞬间。梁振鹏说,“这个老人除了新冠,还有很多基础疾病如肝肾功能受损、冠心病,抗疫之路更难,路还很长,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走下去。”

老人虽然已经脱离了ECMO,但现在仍无法完全松懈,因为老人还在ICU病房,要靠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维持生命平稳。“老人早日康复,疫情早日结束”成了梁振鹏现在最大的心愿。

▼“隔着屏幕我们互相鼓励加油”

3月31日下午,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彭女士结束隔离期,出院回家的消息让医生文志学感到轻松了不少,他期盼另外一名危重症老人也能早日康复。

2月1日,作为重症专家组成员的文志学连夜赶往二院集中,与其他医生一起商讨危重患者救治方案,并迅速开展有序抢救措施。2月9日,一名72岁的危重患者入院,老人还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这给重症专家组成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两个危重患者每一次的病情变化文志学都历历在目,“我都能够随手写出患者基本住院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等。”

“有好几次,老人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严重病情变化,例如严重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窘迫等紧急情况的时候,我们的一线、二线医护人员都很快冲进去处理。”文志学说,不管白天还是半夜,所有专家组成员都会紧急返回医院,商讨患者病情。“患者早期外出复查胸部CT时,因为大家都穿着防护服,在途中ECMO突然电量低,十几个医护人员高矮不一,却能跑出像军人一样整齐的步伐,顺利安全把患者送出去并接回来。正是这样与死神赛跑,每个人竭尽全力守护,为危重症患者争取了生的希望。

文志学今年33岁,是一名中共党员,2013年入职于东凤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妻子盘车莲是其大学同学,也是他的同事,是一名呼吸科医生。疫情期间,妻子在本院疫情一线坚守。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一个4岁,一个2岁。

2月1日至今,文志学已经两个多月没有见到妻子和孩子,只能通过视频隔空相望。“给爸爸一个飞吻吧,让爸爸加油啊。”每次视频对话,妻子总会让女儿隔空给文志学加油鼓劲,“爸爸加油,想你了,早点回来啊!”文志学深知,相比自己,妻子更辛苦。除了上班,还要照顾两个孩子。每次问到家里情况时,善解人意的妻子总是说,“放心吧,我们挺好的,等你回来!”

文志学说,“中山首例危重型患者出院,另一例的老人现在也已经脱离了ECOM,目前各项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患者早日康复,我早日回到家和家人团聚,使劲拥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