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珠宝首饰企业“过冬”

 

  企业往小处做,笔者认为其实质乃《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此计云: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即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此种撤退或转移,决非惊慌失措与消极逃跑,而是弃其形式,保留内容,脱离险境,达到战略目标。当感觉自己实力不济,适时弃掉“外壳”,是保存有生力量之良策。

  面临寒冬的珠宝企业,特别是集中在珠三角的珠宝企业,适时弃大求小,以静制动,精炼团队,优化细节,整顿机制,亦为良策也。

  面对金融海啸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刚从06、07两年珠宝消费初露井喷之势的美景中回过神来的珠宝首饰企业,在猝不及防之中,真有点孤身提剑,四顾茫然。

  不怪别的,只怪美国佬的次贷危机来得太突然。但是,我们未必真有理由怪地球那边的美国佬?

  笔者的看法是,珠宝企业的冬天其实早在几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酝酿了,金融海啸只不过是一根突然燃烧的导火线,是这根导火线加快了冬天的进程,让我们提前或者说在缺乏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间看到了自己的虚弱,猛然发现自己竟然十分缺乏底气。

  因此,对于业界朋友的提问,我认为我可以从容回答的是:利用市场疲软,进攻与否不会将竞争者之间的距离拉得太开之际,沉静下来,疗养一下数年征战中落下的“伤病”,认真炼好内功。

  笔者认为,修炼内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会摒弃沉重虚大的包袱,把企业往小处做。

贪大:经营管理者之通病

  笔者在珠宝行业浸霪10载, 所见皆是企业争先恐后地往大处做,唯恐别人嫌其规模有限。而往小处去做的企业,似乎还没见过。笔者认为,针对行业起步较晚、资本与文化沉淀有限、劳动密 集、资金密集、产品密集之现实,珠宝企业不能像高科技企业与快速消费品企业,以及成本较低的传统企业那样,轻易进行快速扩张;至于追求上市,笔者认为对于95%的以上的珠宝企业来说,在短期内当属极不现实的狂热与贪心。

  珠宝企业要做好,还得沉下心来,愿意往小处去做。

  企业往小处做的“小”,一指人员规模,二指市场规模。

  在谈到规模这个话题时,珠宝企业的老板和中高层干部可以先来一个自问自答:你在与别人谈到公司的规模,或者在公司简介中介绍公司时,是否有明显的夸大?比如企业700人的说成1000多人,厂房2000平米的说成3000平米,部门5个人的说成8个人,加盟店30个的说成60个。

  说实话,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人都在往大处说,都在放卫星,都唯恐客户、朋友及社会小看自己。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企业都一个劲地只想做 大,稍有盈利就考虑扩张。这种扩张,实质上扩张的只是规模,而不是实力。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规模扩大了,效益并没有增加,兼及上升的成本,甚至还有减少 之势。

  此外,一个生产型企业,黄金、铂金、K金、 镶钻等都生产,总是想来个大而全,总是期望每一个客户所要的产品,都能从自己的公司采购。说穿了,就是什么钱都想挣,但最后可能是什么钱都挣得不多。归纳 起来就是市场定位不准,经营目标不集中,产品无特色,压力始终很大。但是要这样的企业往小处做,它又担心最后小得什么都没有了。于是,增员,增生产线,增 产品系列,增经销网点,增零售网点,这些都成了众多珠宝企业的最大目标。一句话,先上规模再说,似乎是规模决定成败。

通病:企业人浮于事之现实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家珠宝公司,行政部含司机、后勤、保洁最初是6个人,现在据说翻了一番多,而这家企业因工厂缩编,人员比过去少了一半。可是这家企业在人员减少一半的情况下,行政人员反而增加了一倍。

  笔者工作过的另一家企业,企划部多年来只有三、四个人的编制,而现在己是十多人之众的一个大部门了,而其工作量甚至比过去三、四个人时做得还要少。珠宝企业 都是中小企业,人员过千的屈指可数,一个连工人才几百人的珠宝公司,企划部人员动辄达十多人之众,其结论只有两个,要么是人员能力低下,要么是在那里偷 懒。

  前不久在一家公司的干部食堂用餐,干部们谈到要开一个中层会议,人数有20多个。这家公司我再熟悉不过,总人数也不到200,而且生产部门己实行承包制,可是,其中层干部竟有20多位。笔者当时直言冲这家公司的老板笑道,“干部多了老板累啊”!这位老板听后也笑了,只是笑得挺尴尬,他知道笔者是一个说话不会拐弯的人,没再把话题继续下去,怕桌上的中层干部们面子上不好过。

用兵:多多益善VS多多益乱

  针对企业人浮于事的问题,笔者个人的分析是如下。

  从部门负责人的角度来看,他们觉得自己手下兵多人众,权力大面子也大,也省得部门任务完成太慢;而且新人毕竟是自己招的,从公司政治方面考虑,自己的势力也大一点。

  从老板的角度来看,老板好面子,总希望别人认为自己的公司大,而行政部又在人来人往的显眼之处,多配编制可显公司规模,从而给人“大公司”的印象。说到底,还是虚荣心在作怪。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板不懂管理与人员配置,被下面的干部糊弄了。还有的干脆是干部也不懂,被下属糊弄了。更可悲的则是从老板到员工都不懂,最后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可是,多了就真的“善”了吗?
最后一种情况更精糟,那就是公司高管多,致使有的高管没事干,没有人给他管。没有人被自己管着的高管,似乎不算高管了,这些高层便给老板出谋划策增设部门,理由当然是公司的规范化发展。一个200人左右的公司有一个人事行政部就行了,非要将人事、行政分立,有一个市场部就行了,非要设营销部、行销部与品牌部或加盟部。凡此种种,无一不是面子、权力等东西在作怪,却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背道而驰。君不见国务院部委合并得越来越少乎?。

  “ 干部多了老板累”。一是老板要管的干部太多,二是干部一多,互相扯皮,需要老板协调的事太多。笔者就见过一位老板这样抱怨其助理--“招他来是要他帮我协 调我与员工、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干部的关系的,现在反过来了,要我这个老板帮他协调这些关系了”。这样一来,老板不累才怪。

  企业部门多,部门人员多,往往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多多益乱。部门多了,扯皮推诿的空间大了。人员多了,人际关系复杂了。整个企业人浮于事了,公司政治办公室政治等也跟着来了。

  人员繁多,干部如麻,压得企业这只并不太大的船吃水线太深,不堪重负,运行迟笨,调整费劲。老板感到很累,却忙于抓大事--销售,而没有时间与精力疏理,致 使这只船越载越多,最后要动手疏理时,难度已非常之大。老板只好退一步想,只要效益好,就随它去吧,反正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老板累到麻木,累到无心疏理,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隐性的逃避,也就是不敢正面面对人浮于事的乱局。人事精简,怎么来减,能力不强的好像挺听话, 挺放心;不听话的有个性的,倒是还能作一点事;办公室的女秘书女文员,看起来挺顺眼,嘴吧也挺甜,反正工资也不是很高,减不减无所谓。

  老板一声叹息:“唉,以后再说吧。”

  于是,企业还得大下去。

市场:往大处做一定能大吗?

  笔者一位朋友在一家珠宝公司作加盟部总监,能力不错,业绩不俗。目前,该公司已有加盟商70多家,可是老板还在一个劲地催促,要求08年底加盟店发展到100家,09年发展到200家以上,这是死命令。朋友压力很大,人也瘦了一圈,正是越有能力老板越加码的那种主儿。他跑过来跟笔者聊天,实际上也是发发牢骚,放松一下心情。

  朋 友问有什么办法可实现其老板的愿望。笔者告诉他,“问一问你的老板,如果作加盟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与树品牌,那么,我建议他不仅不再新增一个加盟商,而且还 要砍掉一部分。”朋友苦笑道,“这不是要老板的命吗?”“可是,要他的命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笔者又问,“目前这70多个加盟商稳定吗?”朋友说,“不行啊,有的签了加盟合同,拿了一次货,就再也不见踪影了。”“那真正盈利状况较好的加盟店又有多少?”朋友说,“不到10家”。笔者说,“这正是我认为你们不要再发展新加盟商的原因。”

  一个品牌能在两三年时间发展70多个加盟商,业绩已是很不错了,如果把人力物力都投入到对现有加盟商的支持、整顿与管控上,最终使每家都有较好的盈利状况,每个加盟商都忠诚于加盟品牌,盟主的利润已经是非常可观了。

  一个加盟品牌要做大,要做百年老店,至少先花上五年时间,把现有的加盟店开好,然后再考虑做大,这才能真正做大。

  朋友说:“老板的策略是先抢地盘,先占领资源,否则要被别人占去啊。”笔者笑道,“抢到的地盘守不住,不仅等于没抢到,今后还没法抢了。加盟商今天加盟你,明天可加盟别人,掌控不好,串货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其实业界已经有很多例子,一个品牌的加盟商已近200多家,却总是不见效益,因为这种加盟不紧密。一个品牌到处开直营店,但也在到处关直营店,因为很多店难赢利。

  很多珠宝企业,无论是生产,贸易,还是零售等环节,绝大部分都在一个劲地往大处做,也就是占市场,占位子,圈店。我们应当冷静地反思一下:人员众多是否人浮 于事?生产线增加是否增加了出货率?经销商多是否等同于销售额提升?加盟商多是否等同于每个加盟商都忠诚?直营店多是否等同于每个直营店都盈利?否则,企 业做得再大又有什么意义?

选择:往小处做从容过冬

  珠宝企业必须真正意识到,企业不在于人员众多,而在于兵精将强;市场不在于如何广阔,而在于获得切实的经济效益。很多企业认为规模可以取胜,但最后往往正是败在规模上。人浮于事的规模,市场杂乱的规模,不败天理难容。我们这里说的天理,就是市场的客观规律。

  平时我们看一些企业的画册与网站,上面总是把自己公司的市场描绘得很广,还印上一个在全国中心城市作了标注的中国地图,似乎是全国各地的市场都无缝隙了。对 于这种企业,我倒是认为令人担忧。因为一个不实在的企业,它的企业文化也是不实在的,如果这种不实在的文化放任浸润,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近几年来,笔者个人在看某个企业的市场状况的时候,往往对这些企业在某个区域的市场占有率非常关心。如果这个企业在一个省开了20家店,笔者就很为他们欣慰,因为一家企业在一个省开了20家店,远比其在全国分散地开200家 店要强。究其原因,一是这个企业基本占领了这个省某个层次的珠宝市场,很容易成该区域的强势品牌,区域经营会越来越稳固;二是集中在一个区域开拓市场,经 营管理成本要低得多,经营起来当是事半功倍;三是这样的企业在一个省的市场上取得了成功,再将成熟的经验模式复制到另一个省,将是举重若轻。这种复制持续 下去,对于其竞争对手而言,将是十分可怕的。这也是往小处做的一种战略。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说,我们目前只作XX省的市场,而不是说,我们全国各地都有店。

  对于高档消费品的珠宝来说,步步为营的战略尤其重要。而盲目的贪大求全,盲目地占领中心城市,其结果是市场分散,无法形成群体效应,最后是疲于奔命,一边攻 新城,一边丢旧都,到后来经验不足,教训不少,越做越累,越做越小。共产党第一次革命失败,败在到处闹红暴动,第二次革命成功,成在只建三大苏区,最后还 通过长征,将三大苏区合为陕甘宁边区一个区,然后集中精力拓展。

  其实,即使经济危机没有出现,珠宝企业也该冷静下来先往小处做。

  在经受经济危机之困的时候,珠宝企业更应当往小处做,往细处做。

  当然,小不是绝对的,如人才、固定资产投入,则应当往大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