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民企怎样才能根深步稳

  珠海市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个重要城市,那么珠海民企怎样才能根深步稳呢?详情请看以下资讯。
  
  珠海位于珠江口的西南部,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新会,北接中山,一直是珠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成立,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三高”并举的现代产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
  
  1992年3月9日,珠海召开首届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在全国率先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获特等奖的每位首席获奖者奖品总值超过100万元。“百万元重奖”成为珠海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代名词,吸引了大批人才落户珠海,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珠海华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浒接受《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奖科技人员为珠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创立了一批中小企业,都是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目前,珠海现有在A股市场及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企业20余家,其中9家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及创业板上市,上市企业数仅次于深圳。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珠海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市已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11万户,注册资本400多亿元,2010年珠海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94.4亿元,增长10%。民营经济的结构、自主创新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善,但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珠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相对较低,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与市内的国资、外资经济相比,珠海民营经济更是“短板”。
  
  与此同时,人才问题也日益困扰着珠海。《光明日报》记者杨连成曾在调查中发现,包括史玉柱在内的一批当年获得一等奖的重奖科技人员中,80%的人相继离开了珠海。珠海知名民营企业家、中油塔鑫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康曾多次表达过他的观点:“本土民营企业事关产业竞争力。”他认为,经过20多年的验证,珠海对外商的超国民待遇,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特别是在税收方面,反而是受到忽视的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为珠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可以从国税局和地税局的统计报表上体现出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对珠海市GDP和税收的贡献率,从2002年的34%和37%提升到了2005年的65%和68%。
  
  珠海决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珠海市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11万户,注册资本400多亿元,2010年珠海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94.45亿元,同比增长10%;上缴税收53.32亿元,同比增长26.2%,占全市税收收入的15.7%;全市民营经济从业人数为47.16万人,同比增长9.4%。
  
  虽然珠海市民营经济的结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善,但还存在总量份额不大、规模企业不多、创业环境不够宽松等问题,与市内的国资、外资经济相比,珠海民营经济发展显得较慢。目前珠海民营经济增加值只占全市GDP份额的25%,不仅落后于珠三角其他城市,甚至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珠海市人大代表李凯提出,受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民营企业目前面临工业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经济运行成本较高,税费负担过重,企业用工难、融资难等诸多不利因素,民营企业发展形势严峻。他建议,珠海要优化民企投资环境,通过认真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拓宽投资准入领域,加强对龙头民企的培育,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并解决好“融资难”问题。
  
  事实上,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已着手开始下大力气发展民营经济。
  
  2010年9月,珠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实施意见》,从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培育扶持等各方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其中撤除人为门槛、容许民营资本平等准入、打造“民营企业综合负担水平低于周边城市”的“洼地”、吸引龙头民企进驻珠海等举措,更是前所未有。
  
  珠海市市长钟世坚表示,珠海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发展的差距,主要是民营经济的差距。珠海要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必然要求民营经济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珠海市副市长陈洪辉表示,珠海就是要下决心,“把民营企业打造成为新一轮大发展的主体力量”。到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将超过33%,形成国有、外资、民营三足鼎立的局面。
  
  珠海需要更重视民企
  
  杨正浒认为,珠海民企数量少、质量差、发展乏力,很大的原因在于过去二三十年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比较强势。“外资企业不是从本土来的,而是招商引资招来的。过去30年,珠海的发展都是来自于中央政策优惠,内生的力量很弱,外贸依存度比东莞还高,产业结构选择失误。国外企业投资,并不是基于对中国本土市场的需求,而是在寻找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税制等综合成本较低的区域,这种因素长期作用下就形成了如今珠海的格局,甚至包括整个珠三角都是如此。”杨正浒表示。
  
  自1981年珠海可口可乐公司正式设立,世界500强企业西门子、家乐福、松下、东芝、博世、佳能、伟创力等纷纷登陆珠海。珠海被称为港澳辐射的“第一承接带”,有知情人士表示,早年有不少民营企业为了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会去港澳换一个手续再回来,由内资企业变成“外资企业”。
  
  有数据显示,2010年珠海市实际利用外资12.24亿美元,完成省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00.5%,同比增长3.7%;全市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212个。今年3月,珠海市召开投资促进工作会议,在会上,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钟世坚与各区、各经济功能区负责领导签订了2011年《招商引资责任书》,力争2011年实际吸收外资增长5%,超过12.8亿美元。珠海市常务副市长刘小龙宣读了《关于珠海市2010年度投资促进工作情况的通报》,对横琴新区等8个在内资引进方面和香洲区等6个在外资引进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对斗门区、珠海保税区两个未完成2010年度实际吸收外资任务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优秀单位进行了颁奖。
  
  有媒体报道指出,面对工业发展缺乏集群效应的现实以及珠海经济对少数大企业的依赖,其实集中反映的正是长期以来珠海市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在对“世界500强”企业下工夫的时候、政府不得不对少数大企业加大扶持的时候,对本土中小企业的培育被忽视了。25年前珠海和深圳一样起步,今天珠海逐渐被东莞、中山、佛山超越。有评论者直言,珠海的经济总量上不去,关键就在于这个舞台上缺少了民营经济这个“主角”。
  
  但杨正浒也指出,产业发展政策上长期倾向于各种政策资源给外资企业,是前二三十年国内城市都有的现象,不光珠海独有。
  
  专家倡议为中小企业减负
  
  杨正浒表示,虽然民营经济规模小、数量少,但对珠海GDP的贡献率却不低。民营企业解决了珠海的就业、税收,民营经济贡献了珠海地方收入的60%以上。这很矛盾。“这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很难说是某一届政府导致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珠海特区内外掀起了一轮建设热潮,珠海市政府利用外资、贷款和集资,筹集了10多亿元全面新建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两个2万吨级码头、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0万吨级煤炭中转码头、珠海大道道路桥梁工程、北疏港大道、机场、西区大型水厂、珠海发电厂、PTA、九洲大道以及水、电、通信设施等项目建设纷纷上马。
  
  杨正浒告诉记者,他在去年初对珠海中小企业做了调查,“往往政府做调研,都是在不同行业中找几个大中小企业做代表,但有一类企业的声音往往是缺失的,就是那些走掉的和倒掉的,他们的声音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改善珠海经济的短板?杨正浒认为,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迫在眉睫。他建议政府应该严格控制债务规模,政府借钱花起来大手大脚,但效益很差,很多工程完全可以让民间来做,不能管得太宽。


  相关珠海资讯有:企业家信心指数同比回升3%     珠海市扶持资金内外企业一视同仁